三棵树镇南花村位于凯里市东南面的巴拉河畔,与炉榕省道隔河相望,距凯里市区16公里,是一个依山傍水、民族风情浓郁的苗族村寨。全村共四个村民小组,187户,824人,其中田300亩,土地150亩,人均耕地面积为0.45亩,有林地面积2000亩,森林蓄积量为700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3.2%。其定于哲理的曲艺嘎百福、娓娓悦耳的苗歌,内涵丰富的鼓社集会,别具情趣的婚俗礼仪等典型的苗族文化特征,深深吸引了中外游客。先后接待了原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家璐、铁木尔达瓦买提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郎加利先生、尼泊尔共产党书记、外国驻中国10国使节、非洲10个国家党政领导人等外国政要。南花村分别被中央、省、州、市授予“全国先进党组织”“先进文明村寨”“国家农业部生态富民示范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称号。
1.发展概况
近年来,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554万元,建成了70多米长的南花桥,完成500多米的进寨道路,建成了苗家祭坛、后寨门、神泉、新芦笙堂、苗族图腾、250平方米的旅游接待中心、80余米的拦河坝、300余米的生态步道和2座旅游公厕等一大批旅游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使南花村旅游设施进一步完善,并出具规模,基本上满足了游客需求。
近年来,南花村的旅游接待能力也日益增强,接待游客人数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成为凯里旅游的一个热点。据统计,2010年巴拉河沿线旅游年接待人数为61.03万人次,总收入6.44亿元,其中南花村接待人数13.3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00余万元。同时,实现旅游从业人员80人,吸纳农村劳动力75人,比例高达93%,带动40余户农户从事旅游行业,如销售旅游商品、开办以“体验农家生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品农家果”为载体的农家乐旅游设施项目等,从事旅游的从业人员年人均收入达4500元,其中旅游收入占农民人均年收入比例达80%左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南花村兴办农业旅游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农业科技含量也在逐渐增多,村民的科学意识和对科技的接受能力日趋增强。南花村村两委在大力发展农业特色旅游产业的同时,把“农业科技旅游兴村,产业结构调整富民”作为发展方向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新技术和“双杂”良种,使南花村两段育秧和宽窄行栽秧的农户达到100%。从2000年以来,上级扩大的玉米育苗移栽技术,稻田养鱼,优质果树栽培、沼气、脱霉洋芋栽培等农业科学技术,得到了全面推广和普及。截止2009年止,南花村共完成沼气建设58口,稻田养鱼32亩,优质果树栽培150亩,种草养牛30亩,退耕还林还草40亩。2002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生态家园富民示范点”。
南花村创建“全国农业休闲旅游示范点”项目,是实践“三个代表”、解决“三农”问题和实施旅游扶贫,促进旅游业在新世纪的大发展的战略举措,有利于开发丰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和拉动内需。
2.旅游资源概况
南花苗寨是贵州东线著名的苗族风情旅游景点、贵州省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也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带巴拉河景区的一个亮点。南花苗寨坐落在巴拉河上游,这里民风纯朴,风景优美,民俗独特,是巴拉河长裙苗农耕文化典型的天然博物馆。南花苗寨距凯里市中心13公里,炉榕公路从寨脚绕河而过。
南花苗寨,苗语Nangl hjib,顾名思义,“花”就是“欧花河”,“南”苗语就是“河的下游’’的意思,“南花”就是居住在欧花河下游的苗寨。寨里聚居了以潘姓为主的苗民,是由苗族祖先于明成化年间顺清水江迁徙而来,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南花桥苗族的花桥,“南花桥”这三个字是原贵州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民族委员会原主任委员王朝文(苗族)先生题写的。南花桥下潺潺河水,桥面杉枋铺设,两侧栏杆,架有长凳,桥顶青瓦覆盖,整个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靠穿榫而成,布局非常严谨,工艺独具匠心。桥是炉榕公路通往南花苗寨的交通要道,也是巴拉河沿岸苗民休息、纳凉以及举行活动的场所。每逢佳节,男女老少云集于此,开展对歌吹笙跳月游方活动。这座桥体现了苗族建筑与民间文化艺术的完美结合。
每逢客人进寨,好客的苗家人都会设下拦路酒来迎接。苗家的拦路酒有三道、六道、九道、十二道之分。十二道是苗家人迎接客人最隆重的礼仪。
苗寨里的路面都是用块石和鹅卵石铺就而成的,路边一块块青石垒成的花墙,不用水泥灰浆,全靠石块咬合,巧夺天工而稳如磐石。寨脚是沙滩,是苗族度假村,依水而建,傍水而居,绿树掩映,鸟语水声扑面而来。山上,错落有致的木制吊脚楼建筑,鳞次栉比,掩映在半山腰的绿树丛中。
苗族姑娘们的服饰级长裙为特色,俗称“长裙苗”,银饰以大银角为标志,服饰绚丽多彩,制作精美,形成很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醒目的视觉冲击,让人目不暇接、过目不忘。刺绣的图案有吉祥的龙凤和常见的花鸟鱼虫等。这些常见的动植物一旦以抽象的线条和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表现,就富有了另一种意义和情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是铭记在服饰上的一部鲜活历史,从一个侧面映现出苗族社会发展的概况。所以说苗族服饰是“记载着历史的史书”,一件衣服就是一部史书,苗族服饰有“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之美誉。
3.旅游活动项目
南花苗寨每年农历二月二卯之日的“姊妹节”,五月卯、午的“粽粑节”和“六月明月卯日的”吃新节“最为热闹,苗族同胞们纷纷跳芦笙、踩铜鼓、斗牛、爬坡、游方欢度节日。
每逢喜庆节日、祭祀或贵客来临,全寨的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芦笙堂上笙歌起舞,与客人同欢共乐。这时,姑娘们经过精心打扮,头戴银饰、身穿盛装、三五成群、亭亭玉立地层现在客人的面前,她们一个个都能歌善舞。小伙子们则带上心爱的芦笙、芒筒,要在芦笙堂上显示自己娴熟的技艺。嘉宾们与芦笙场上的男女老少手拉手一起跳芦笙舞,整个场面热烈欢快。大家的心在这歌舞的氛围中进一步彼此沟通,兴致也到了高潮,使游客们真正融入到苗家人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欢乐海洋之中,也让客人们感受到苗族民间文化的多姿多彩,使他们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